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科技服务 >> 职教研究 >> 正文

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风采展

来源:教务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1 11:03:43

四川工程职院:政产学研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www.jyb.cn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多年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始终与地方、行业和企业一起,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第一,开放办学,整合资源,形成省市共建新体制。

重装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一方难以实现,必须通过体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两张皮”体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把学校搭建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才能适应重装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

为此,2006年四川省政府批准,我校由省经委和德阳市实行“省市共建”。通过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5500万元的企业设备,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德阳市政府与学校共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公共图书馆,优惠提供发展用地等,直接和间接投入达两亿多元;四川省在学校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配套了技改专项资金,增加了人员编制和生均拨款。

“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体制,形成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学校直接服务重装基地的畅通渠道,实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体制的重大突破。

第二,行业引领,主动服务,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

近年来,省市都将学校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学校作为省市重装产业联合会成员单位,与行业企业一起研究经济建设、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

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和科研团队等,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个对接、三引三进”,建立起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机制。

第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装备制造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等特点,企业生产一线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为此,从2002年起,学校与中国二重等重装企业联合,开展“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将学校建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将系统的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相结合,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完成实训和生产,目前80%的专业实践课都采用了“双教师授课”。

其次是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要求,在课程体系上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设计,相互融通,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同时,针对毕业生后期岗位发展要求,将培训延伸到学生就业岗位上,学生就业以后,学校还与企业一起实施延伸、回炉培训,提升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生质量持续提高,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很好地满足了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山火炬职院:人才培养融入工业园区经济发展

www.jyb.cn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山高新区腹地,被高新区的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四大新兴产业、1000余家企业天然包围,是典型的“园区大学”。建院6年来,“园区大学”依托工业园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为引领,以建设董事会治理架构为重点,着力体制机制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融入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

为统筹园区资源,增强办学自主性,建院伊始,就由中山高新区管委会协调,成立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由区管委会和学院为主体,区属六大总公司加盟,总公司负责人担任董事,六大总公司旗下的80余家著名企业出任董事会成员。董事会的建立,密切了政府、学院、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深度校企合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是搭建了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主动的“三元主体”管理平台;二是构建了政、校、企“三方联动”的运行机制。

董事会制度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在实习实训方面,成立了由区管委会领导任组长、董事会单位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园区企业主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在就业工作方面,成立了由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董事会成员单位参与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接纳学院毕业生就业成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一部分;为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董事会成员单位——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提供14万平方米的场地,与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校区,并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引入与学院专业对口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有效解决兼职教师聘请难的“瓶颈”问题,区管委会出台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鼓励园区企业精英到学院兼职任教。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较为充分地彰显了学院董事会治理机制的优势。在董事会架构下,学院试行“多形式参股,一体化发展”的股份合作共建机制,共建14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校区。

一是国有企业以物业入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区,成立由区管委会、工业发展总公司、学院三方代表组成的“校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并根据学院专业需要招选企业,建设融“生产、教学、培训、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基地14个,产业与专业紧密对接,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需要。

二是私营企业以设备和场地入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依托国家级培训基地,组建完整产业链。

三是入驻企业通过“共建、共育、共管、共享”方式,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产利益一体化。经粗略计算,引进的每家企业在投产之前,就能节约40万元以上的筹办资金,还不计投产之后水、电、税、技术、人工方面的节支。同时根据实际,各企业的生产利润按不同比例和方式与学院分成。

生产研发一体化。首先是研发智力资源与企业共享,提升研发能力;其次是研发平台与企业共享,推进技术更新;再其次是研发成果与企业共享,提高经济效益。

生产育人一体化。实训教学融入了更多的企业生产元素,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提升了职业素质、培养了职业情感、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通过项目合作与企业进行人才和技术资源互补,让行业企业有利可图;为企业“能工巧匠”提升学历和职称服务,有效解决兼职教师“聘请难”的问题;推进“换血”与“回炉”工程,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日跻身国家示范行列

www.jyb.cn 2008年10月23日 来源:吉林日报

本报讯(高楠记者苏红玫) 近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8年度立项建设院校。

据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工作始于2006年。国家拟用3年的时间从全国1160余所高职院校中选出100所作为示范院校。这些院校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发展、改革、管理的模范作用。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着58年的办学历史。晋升高职后,学院在管理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新成果,其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方向)、消防工程技术四个专业相继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去年,该校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佳绩。

广州番禺职院就业率达98%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2010年01月10日 作者:谢苗枫 曹斯 李惠媛 李东生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记者谢苗枫 曹斯 实习生李惠媛 通讯员李东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验收,正式成为首批28所国家“211”的高职院校之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前日召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总结表彰大会。该校校长张连绪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概况、任务完成情况、建设的主要成效、建设体会与后续建设设想等方面向大会作了汇报。

据悉,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首批确定28所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其中,广东位占两席,分别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并于去年年底通过验收。三年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共1.3亿元加大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该院的玩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装潢艺术设计、酒店管理、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同时,该院2009年以98%的高就业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目前广东除深职、番职通过验收成为“高职211”外,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作为第二、第三批进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则作为重点培育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建设。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欢庆学校七十岁生日

www.jyb.cn 2010年09月19日 作者:陈俊黄启阳 来源:西海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陈俊见习记者黄启阳)18日,青海省唯一的高职211院校———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七十岁生日,分布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毕业生和校内数千师生共同为母校点亮了“生日蜡烛”。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农林科学系、农业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等五个系和一个基础部。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于1940年9月在贵德县石乃亥建立;1949年9月职业技术学院由湟源县政府接管,改名为湟源县职业学校;1950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湟源农牧技术学校;2002年改为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8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性高职院校单位,因此被称为我省“高职211”“育鹰之摇篮”。

江苏徐州建筑职院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就业无忧

www.jyb.cn 2010年07月28日 作者:华国平 来源:扬子晚报

选一所好学校,不如选一个好专业,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共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洪志对记者说,“反过来,办好每一个专业,就能办出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让有各种兴趣取向的学生选择学校的任何专业都能成才,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是我们学校不懈的追求。”

2006年底,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一千多所各类高职院校中遴选一百所进行帮扶建设,以提升高职办学水平。2008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步入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行列,成为百所之一。

很对人对高职院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甚为不解。负责该院校企合作的副院长张登宏一语道破,“校企合作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明白,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

该院土建类专业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很有说服力,这是一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项目。现已发挥出积极的效用,学校把一学年分成三个学期,第一、二学年都会各拿出一个小学期进行现场实习,第三学年则会有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一来,实现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因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学生在毕业时也能顺利通过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这为学生就业增加了资本。

“大一有饭吃,大二有钱赚,大三有工作”,这是流传在该校建工学院同学中的口头禅。学生实习的企业都是省内外的优秀企业,正规企业的报酬都是有保障,随着个人能力的提高,企业给的待遇也相继提高。这种“半工半学”的状态,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懂得感恩。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塑造心灵绿色孕育希望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纪实

www.jyb.cn 2010年06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21日第9版

江西省教育厅6月13日发布的赣教高字〔2010〕49号文件,公布了2010年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公示名单,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以第三名的优势从14所申报示范创建的院校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2010年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林业为基础、生态环境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创办于1953年,至今已有57年办学历史。

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江西的南大门——赣州。近年来,学院办学成效显著,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肖忠优带领全院教职工正朝着全国一流的林业类高职院校迈进。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学院围绕“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园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向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学院从绿色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和和谐校园四个方面倾力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吸纳有益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师生的人文、心理、德育的培养,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达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肖忠优介绍说。

建绿色校园 创设绿色育人环境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永恒的主题,怎样让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树立环保理念,融入社会大环境?学院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对校园进行绿化规划,建树木园等,致力于把校园建设成为花草树木丰富多样、植物群落层次鲜明的景区化、低碳校园,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同时,使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人心中,实现环境育人。

启动绿化工程,建森林校园。从2006年至今已投入资金1000万元,引进红豆杉、银杏、水杉、云南拟单心木兰等珍稀树种100多种。肖忠优提出:全院万余名师生每个人都要做到“挖一个树洞、种好一棵树、养护一株树”。目前,学校草木葱茂,绿树成阴,植物芬芳,鸟语花香,植被覆盖率达70%,赢得了“森林校园、花园学府”的美誉。漫步校园,犹如人在林中、林在校中、校在画中。校园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形成了校园森林小气候。

呵护绿色环境、创天然学习条件。绿化工程使校园中各类树种近1000种,形成有亚热带特色的桂花群落、竹类群落、山茶科群落、针叶树群落和罗汉松苏铁群落五个植物群落;有木兰园、桃李(蔷薇)园、荷花园、百竹园、冬青园、壳斗园六大园区。有效地将园林、生态和树木园建设结合起来,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树木园,突出体现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特色。为学院学生学习必修课—林业技术,在认识树种、研究植物生理、学习树木测量、森林蓄积量测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提供了天然的学习条件,整个校园成了林业类专业的实训基地。

全力植绿护绿、培育绿色文化。学院经常开展花卉植物知识展,举办“花卉知识普及周”、“植物识别大赛”、“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养成植绿、护绿、爱绿、赏绿的好行为好习惯。制订树木的种植、管理、认养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种植班级树、同学树、友情树、入学树、毕业树、夫妻树、家庭树等,绿色文化蔚然成风。

建文明校园 塑造品德优秀人才

学院通过开展节日、党建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心理教育等“文明校园”建设措施,把学院建设成为文明和谐校园,把学生培养成品德优秀的人才。

重思想政治教育、树正确人生观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由各分院党支部推荐,学工处、教务处、宿管中心、保卫处、计财处五部门联审的学生入党“联审”制;组建特色组织员队伍;在每个教学班有辅导员的基础上配备党员的党员导师制;入党积极分子的帮扶制度;党员示范岗制度;经常性的开展义工活动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

重行为教育、树良好习惯

学院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入手,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建立了学工处、各分院、辅导员、班主任四级管理体系,与院学生会、社团、分院学生会、班干部四级学生自律组织形成了双层管理网络,做到学生日常规范天天有人抓,学生养成教育日趋改善。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每年新生开学初,在全校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使刚入校的新生在上课、诚信、仪表、文明礼貌、爱校、自尊自爱等十个方面行为进行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重心理教育、树健全人格

学院非常重视心理教育,实施了咨询、建档、宣传、训练、教学等“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及“校、院、班”三级工作机制。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同时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将班级中发生的学生异常现象及时上报。通过组织心理讲座和心理影片展播,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出现及应对方式。适时组织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漫画征集大赛、心理主题班会等以“剧”、“画”“说”的形式,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针对不同状况组织相应团体,通过体验式的训练达到克服心理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院的多举措做法有效地增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建文化校园 培育多才多艺人才

为充分挖掘师生的特长,活跃校园文化,学院通过生态标志文化建设、节日、竞赛教育文化建设等的“文化校园”建设,逐步把校园建设成为人文气息浓厚、特色活动丰富多彩的人文化校园,从而培养多才多艺的应用型人才。

以节日文化培养感恩教育

利用节日开展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父母和亲人、回报社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并予以常态化,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培养学生情商。在母(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中秋节等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和亲人;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活动,让环保、低碳等知识深入人心;在“五一”、“七一”、“十一”等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党和国家的情怀。

以竞赛文化促技能提高

学院倡导“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学习观。在校内开展青年教师基本技能竞赛节活动,有粉笔字、素描、课件制作、计算机文字录入、教具制作等项目,锻炼了教师的技能。推行“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代考”的制度,每年开展学生技能竞赛节,开展学生与专业课有关的测量技能、植物识别、服装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导游技能等近30项竞赛项目。积极选送师生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的技能竞赛,仅2009年一年间,学院师生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奖就达36人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奖达111人次。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教育技能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师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第二课堂文化促特长发挥

学院为师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着力强化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努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一是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指导思想,切实抓好“阳光体育活动”。二是以各分院、各社团、协会为平台,积极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女生节、主持人大赛、街舞大赛、健美操大赛等各种文化活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成才。

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保障机制

近年来,学院在以肖忠优为首的领导班子率领下,大力发扬“艰苦创业、披荆斩棘、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林业人精神,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了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在校生规模、仪器设备价值、资产总值5个翻番,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学院办学能力迅速提升,综合办学实力进入了全国21所林业类高职院校前列,已成为一所让家长满意的学校。

以不断改革谋求发展。学院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教学、管理等过程中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子,并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

管理改革。在普遍提高广大教职工收入的基础上,建立起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岗位上承担重要责任和做出业绩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倾斜的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与部门津贴挂钩并进行目标量化,简便、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改革;以部门经费包干为切入点,强化院系两级管理,对内部部门经费实行包干的经费包干制度改革。管理的三项改革,强化了内部管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过程中改革说课制度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开展学生网上测评和教师网上评学活动,规范考风建设;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仿真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学交融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课程建设中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的“四融通”原则;在教材应用和开发上,要求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编制校本特色教材。学院现有一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部新编教材获省级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以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就业等模式,近几年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往往还没毕业就被预定一空。

创新就业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了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常态化、就业招聘经常化、就业经费保障化、就业跟踪服务化”四化机制。首创以院长、书记为首的“一对一”就业跟踪服务体系。联合地方劳动就业局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金点子大赛”、组建“创业者联盟”、开辟创业论坛,投资百万元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及服务,以创业促进就业。2009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91.56%,名列高职学院前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学院积极进行“专业实体化”的探索,依托学院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创建了北斗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绿环园林公司等9个产业实体;实施“百县千企”工程,大力开展校地、校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校办产业实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推进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园林专业创建的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获江西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称号。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院国家示范校建设取得成效

www.jyb.cn 2010年07月26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自2007年8月获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抓住有利契机,积极构建“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在办学途径探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做好学校发展顶层设计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技能”为育人目标,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以面向“三农”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为宗旨,确定了“做强自己,辐射全省,引领高职发展”的示范定位和“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定位。本着内涵发展、示范建设、强省规划同步推进的原则,设计了包括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及食品加工类、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等6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建成6个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实施落实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与实施农村职教帮扶工程、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工程、实施院县共建工程与支援新农村建设工程、建设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北方寒地设施园区工程在内的四项“培训工程”,使学校找准了为区域经济服务、为高教强省建设服务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了内涵发展思路。

二、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确立了“以农为本、稳工兴农”的专业发展战略,大力兴办农科类专业,以工科办学优势带动和促进农科专业发展。特别是自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针对涉农专业学生不愿报考而农村经济建设又急缺农科类高技能人才这一现状,免费招收农机、设施农业专业学生100余名并免收学费200多万元。目前,学院有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农技制造与装配等10个涉农专业,在校生达1170余人。与知名企业如美国凯斯·纽荷兰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哈尔滨农科院及北大荒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效果。近两年来,学院还投入2500余万元用于改善专业基本办学条件,使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多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8350元,学院还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畜牧实训中心等国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行业、企业参与度提高

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规范合作内容、形式、运行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与上海三一重工集团、飞鹤集团等10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3年来已有千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了工作岗位。引入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建立集“生产、培训、教学、服务”四位一体的美国凯斯·纽荷兰生产与售后服务培训基地,一方面完成公司产品生产任务,同时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学习农机操作新技术,培养售后服务能力。学院还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合作企业达320余家,行业、企业参与度由过去的46%提高到62%。

四、以核心课程改革为重点,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近3年来投入500万元用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内容、实施环节及教学团队建立,共启动核心课程50多门,出版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30多部,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达到一流水平。2009年又新增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使国家精品课程达到6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4门,名列全省首位。同时,学院还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能力和共享水平建设,辐射省内20所高职院校和全国12所同类院校,充分发挥了示范性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和素质要求、采用实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把基础课程改革融入到专业整体改革中,开发了以问题、活动为载体的学习领域,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生学习兴趣变浓,探索、进取合作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锤炼师资队伍

投入350多万元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制定并实施了10项管理办法,实施百名骨干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骨干进课堂、百名教师出国学理念、百名教师进修上水平的“四百工程”,选派教师赴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选派165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选派300多人次参加各种培训,还邀请了1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顶岗实践。学院还高度重视国家、省和院三级教学团队建设,目前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农业部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3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农业机械教学团队”分别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2008年、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充足的实验实训条件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09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7.15%,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

为使示范建设成果共享,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学院先后与5省27所高中职院校签署对口支援建设协议,并先后派出50余人到高职院校开展专题讲座100余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6000多人次,结对子支援重点专业30多个、精品课程50多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30多项,有力地带动了我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