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科技服务 >> 职教研究 >> 正文

各方建言--为高职发展搭桥铺路

来源:教务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1 10:59:45

张榕明: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

www.jyb.cn 2010年08月13日 作者:江芸涵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讯(记者江芸涵)8月10日至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来川,就四川省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并出席“2010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她指出,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财政投入,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川期间,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省政协主席陶武先拜会了张榕明。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张榕明看到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非常高兴。她详细了解学校装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师资、招生、学生就业分配等情况,表示目前该校发展很好,下一步应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更加努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在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张榕明一行先后参观电子电器培训基地、数控铣工实训基地等,详细了解了学校概况后,对学校的校企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在电子产品生产车间,当了解到学生每年有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和1000元学费补助时,张榕明高兴地点头。她说,培育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希望学校乘势而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张榕明在“2010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上指出,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

张榕明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在职业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等问题。同时进一步支持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制定法规,实施鼓励政策,鼓励企业为学生和教师实训实践提供条件。职业院校自身也要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主持论坛开幕式。

副省长黄彦蓉参加拜会。副省长、民建四川省委主委陈文华参加拜会并出席论坛。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陪同调研。

江苏省教育厅:政府统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www.jyb.cn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在省级层面制定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统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校审定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一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3倍以上,每所省级示范院校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为32所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41亿元,每年投入1亿元加强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政策扶持。重视推动市、县政府支持高职教育园区和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减免各种规费,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调动行业的积极性。省教育厅与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商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大计,共建高职院校。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高职教育,鼓励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院校,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三是推进集约发展。一方面以常州高职园区为代表,加强政府统筹,推动同一区域内若干所职业院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园区内高职院校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图书通借、学分互认,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以示范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了13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参与职业院校300多所,加盟企业600多家,实现校企融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互利共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形成鲜明特色。一是贴近岗位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能工巧匠、工艺大师、经营管理专家共同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引进并不断创新项目、案例、产品、工艺流程、课题等课程载体。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推进课程实施一体化,坚持工学交替,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实践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确立创新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

宁波市人民政府:依托区域办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www.jyb.cn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体制机制创新是宁波高职院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我们在发展宁波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出政策、搭平台,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政府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根据宁波块状经济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政府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推进合作共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伊始就确立了依托区域办学、服务区域发展的清晰目标,与北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办学,政府投经费、出政策、搭平台,区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筑人才引进网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逐渐形成了政府、学院、企业(行业)“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宁波模式。今年,该院又与余姚市政府合作,建设阳明学院,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与宁海县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合作打造宁海产学研基地,有效拓展了办学空间与服务能力。校地共建,相得益彰,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了人才和智力支撑,院校在服务中得到了地方支持,发挥了作用。

二是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2009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大力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董事会制度和委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职教集团及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激发了高职院校的活力。

三是努力搭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市政府建立了宁波高等教育·产学研网站,连续5年举办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合作共赢。为深化校企合作,还制定实施了《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奖励办法》,对办学成效显著的高校、推动教育发展有力的企业进行表彰与奖励,取得了明显激励效果。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推动下,宁波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与区域经济社会结合更趋紧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办学观念得到转变。高职院校办学观念不断更新,从过去较多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和工人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各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各高校与1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部分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入选全国经典案例。

三是办学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增强,在6所高职高专中,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2所。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82门,23个专业入选省高职特色专业。

四是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近半数在宁波就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科技园入驻企业132家,服务外包企业30家,注册资金超过1.2亿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已经成为宁海模具城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职院校年社会培训量达10万人次,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铁建公司:全过程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www.jyb.cn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随着中国铁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施工生产第一线,需要一大批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多年来,中国铁建与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开展合作,创新办学模式,探索了一条“合作共育人才,助推企业发展”的合作教育之路。

1.创新合作教育机制。

早在2003年,企校双方就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中国铁建向所属25个集团公司及单位下发文件规定:所属25个集团公司,青藏铁路、石太、甬温福客运专线等86个工程指挥部及项目部为学院学生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食宿和必要的生活补贴,并纳入企业工程成本,从而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文件的出台,为顺利开展合作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企校双方整合资源,建立了集施工生产、员工培训、师资培训、科技攻关、招生就业、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基地建设于一体的全方位合作教育管理平台,实现了合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

2.“六共同”的办学模式。

企校双方以培养生产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宗旨,本着资源共享、共赢互利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六共同”合作教育: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中国铁建全过程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铁路施工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在铁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年来,作为中国铁建的教育培训中心,学院为施工生产一线职工举办铁路施工企业材料员、高速铁路线路桥梁隧道施工员、高速铁路施工检测监理员等培训班,年均培训、技能鉴定达8000多人次。

3.创建“工地流动课堂”。

合作教育工作站,是由企校双方按照专业对口、工程和教学并行、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互兼互聘,校企双方由合作协议形成的具有特定职能的教育组织。目前,在共建的55个合作教育工作站中,实施“校企合作百千万工程”:百名教师进企业、千名学生到工地、万名师傅助教学,充分利用企业的新设备,完成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技能鉴定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现场教学、师资培训等任务。

合作教育工作站下设“工地流动课堂”,在铁路建设沿线为学校搭建了独具特色的校管站、站成链、流动课堂成一线的“做中学”实施平台,形成了与高速铁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流动特点相适应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实施“项目+师生+就业”的科技攻关模式。

组建无砟轨道、道桥工程、测绘等若干师生科技攻关小分队,一边研究施工工法,一边组织教学,为施工生产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其中,由32名学生组成的无砟轨道施工科技攻关小分队参加了中铁18局福州鼓山隧道群测绘和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服务,他们自制的轨排架施工方案为项目部创益500多万元;工程测量技术科技小分队的79名学生在3名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承担了中铁13集团公司南京施工项目部路基沉降观测等测量工作任务,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50余万元。

近5年来,学院紧贴铁路工程施工,开展新工法、新工艺培训,每年派出教师50人次以上,进行新技术服务130多项,为施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160多个,为中国铁建所属企业创益年均500多万元,获取科技服务费年均300余万元。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